很多人都说,21天就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,90天就能形成长期习惯。
但是很多人痛苦无比地坚持了21天,第22天还是放弃了。
那么,习惯到底要怎么养成?需要多少天?今天,科博士都带大家谈谈这个问题!
“21天养成一个习惯”
是怎么来的?
“21天法则”由马尔茨博士提出。马尔茨博士是整形外科学界的权威,同时也是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。
他的许多患者需要花费大约21天的时间才能令自己看习惯术后新的面部特征,例如植入了软骨的鼻子或大幅展开的眼角。
观察到这种有趣现象后,马尔茨开始了对自己生活习惯的总结,并且惊奇地发现,截肢人群同样需要21天左右的时间来适应新生活。
马尔茨在1960年代出版了《心理控制术》,在书中指出:“精神世界的某些破旧立新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。”
自那以后,“21天”开始被高频复读。研讨会、互助会、电视节目、成功学演说里都充斥着21天的奥妙。
不过有一个关键问题,那就是“21天改变习惯”并非统计学事实。
马尔茨从未使用科学方法开展过严谨的研究,其所谓的调研数据充其量算轶事证据。
对于习惯养成的研究至今仍在继续。
2009年,伦敦大学学院的菲利帕·拉利等人在《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》发表文章,指出新习惯养成绝非21天之功,其真实的时间成本因人而异,且差异极大。
拉利等人招募了96名志愿者,并要求每个人都尝试养成一项自己有意愿践行的新习惯。一些参与者选择的习惯非常简单,例如“在午餐时喝一瓶水”;另一些人的尝试则更具挑战性,例如“晚饭前跑步15分钟”。之后,志愿者们需要在12周时间内每天报告自己的进展。
12周后,观察结束,研究团队使用统计方法分析了收集到的数据,并得出结论:养成新习惯所需的时间从18天到254天不等。
“人们达到无意识边界所需的时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,养成新习惯可能需要很长时间。”
这种差异自有其道理,毕竟每个人发起改变的动机和意愿强烈程度都各不相同。
但是,这个实验也证实了:越是不间断地长期坚持,养成习惯所花费的时间就越短。所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肯定是会影响习惯养成的时间的。
那么,怎么样才能养成好习惯呢?多巴胺控制法可谓是个好办法。
多巴胺是怎么影响行动力的?
多巴胺,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,科学研究表明:当人类完成某项工作或克服困难时,即体验成功时,大脑都会分泌多巴胺。
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。为了“再次感受这种愉悦感”,大脑会增强对该行为的学习兴趣,提高相关部位的活跃度。这种倾向被称为“强化学习”。
当成功克服困难时,多巴胺将给予我们无限的愉悦感。所以一旦享受过成功的喜悦,大脑就会牢记这种愉悦感,独自进行强化学习。
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,只有多巴胺控制法可以将“不愿行动的大脑”转变为“主动行动的大脑”。也就是说,研究人员认为,多巴胺控制法是唯一一种能令人干劲十足的方法。
多巴胺控制法有三步:
一、自我暗示;
二、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;
三、促进多巴胺分泌。
以这3步为1个周期,反复循环,就能将多巴胺控制法转化为习惯。这种方法被称为多巴胺循环。
除了“多巴胺”外,
还有什么因素在影响你?
人常常会半途而废,往往是因为动机不对。动机,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。
“因为收入高……”、“因为有面子”、“因为不想被骂……”此类动机被称为“外部动机”。
在该模式中,“获得奖励”或“避免惩罚”等理由成为前进的动力。这种外部动机驱使设定的目标,即使采用多巴胺控制法,也难以做到持之以恒。
而内部动机,也就是纯粹的“自我意志”,确实持之以恒的决胜关键。
“虽然不能增加收入,但工作内容很有趣,所以想做下去”,“想为他人尽一份微薄之力,所以做下去”……此类动机被称为“内部动机”。
从长远来看,受内部动机驱使而设定的目标更加强大,更不易半途而废。
当然也存在两种动机相结合的情况,随着时间流逝,两者的占比会发生变化。有时,明明以外部动机为开始,不知不觉变成了内部动机,习惯自然而然也养成了。
看到这里
你应该知道如何养成好习惯了吧
欢迎在评论区和后台告诉科博士
你想了解什么内容哦
本期内容就到这里啦
下期见~
原标题:《都说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,靠谱吗?》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