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已至,伏天将近
时至小暑,暑热渐浓,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悄然开启。虽然小暑标志着酷暑来临,但真正的“极热巅峰”还在后头——那就是即将到来的“三伏天”。老话说“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”,三伏天,才是一年中最难熬的高温、潮湿、闷热时段。
何为“三伏”?
“一岁难过关,唯有三伏天”。“伏”,寓意阴气受阳气压制藏伏地下,也指天气酷热,宜静伏避暑。三伏天并非固定日期,而是由二十四节气(主要是夏至)结合古老的“干支纪日法”来确定的,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(约7月中至8月中)。
三伏如何计算?
关键口诀是“夏至三庚便数伏”。从夏至当天开始,向后数,遇到第三个带“庚”字的日子(即干支纪日中的“庚X”日,如庚子、庚寅等),便是“入伏”之日,标志着初伏开始。庚是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之一。
三伏的构成
三伏分为三个阶段:
初伏:夏至后第三个庚日(10天)。
中伏:夏至后第四个庚日(10天或20天)。
末伏:立秋后第一个庚日(10天)。
中伏时长(10天或20天)取决于夏至到立秋间庚日的数量,因此三伏总时长有30天或40天两种情况。
初伏:夏至后第三个庚日(10天)。
中伏:夏至后第四个庚日(10天或20天)。
末伏:立秋后第一个庚日(10天)。
中伏时长(10天或20天)取决于夏至到立秋间庚日的数量,因此三伏总时长有30天或40天两种情况。
2025年三伏时间表(重点突出)
夏至日:2025年6月21日(辛酉日)
入伏日(初伏开始):2025年7月20日(第三个庚日)
初伏:7月20日 ~ 7月29日(10天)
中伏:7月30日 ~ 8月8日(10天)
末伏:8月9日 ~ 8月18日(10天)
出伏:8月19日
总时长:30天
展开全文
夏至日:2025年6月21日(辛酉日)
入伏日(初伏开始):2025年7月20日(第三个庚日)
初伏:7月20日 ~ 7月29日(10天)
中伏:7月30日 ~ 8月8日(10天)
末伏:8月9日 ~ 8月18日(10天)
出伏:8月19日
总时长:30天
今年三伏的特殊性——30天“短伏”
今年三伏总长30天,这是一个显著特点。回顾过往,从2014年到2024年,连续11年都是“加长版”的40天三伏。2025年是近十年来唯一一次30天的“短伏”。
闰月加持,农谚预警高温
然而,今年农历上有个特殊现象:闰六月。农历六月本就称为“伏月”,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。闰六月意味着有两个农历六月。农谚对此有预警:
“一年两六月,伏天晒死牛”:意指闰六月会延长炎热夏季的时间,高温酷暑异常猛烈且持久(“晒死牛”是夸张形容)。
“早入伏凉得早,晚入伏热得跳”:这句是关键!根据规则,7月20日入伏已到小暑尾声,明显属于“晚入伏”。农谚解释:晚入伏意味着入伏前升温时间长,地表积蓄热量多,入伏后高温叠加地表散热,酷热难耐(“热得跳”)。
“一年两六月,伏天晒死牛”:意指闰六月会延长炎热夏季的时间,高温酷暑异常猛烈且持久(“晒死牛”是夸张形容)。
“早入伏凉得早,晚入伏热得跳”:这句是关键!根据规则,7月20日入伏已到小暑尾声,明显属于“晚入伏”。农谚解释:晚入伏意味着入伏前升温时间长,地表积蓄热量多,入伏后高温叠加地表散热,酷热难耐(“热得跳”)。
综合分析:热得久?热得狠?
综合来看:
晚入伏(7月20日):根据农谚“晚入伏热得跳”,预示着高温强度可能很大。
闰六月(双伏月):根据农谚“一年两六月,伏天晒死牛”,预示着炎热天气的持续时间可能较长。
“短伏”30天:虽然总伏期相对短,但高温强度和前期累积的热量可能不容小觑。
晚入伏(7月20日):根据农谚“晚入伏热得跳”,预示着高温强度可能很大。
闰六月(双伏月):根据农谚“一年两六月,伏天晒死牛”,预示着炎热天气的持续时间可能较长。
“短伏”30天:虽然总伏期相对短,但高温强度和前期累积的热量可能不容小觑。
温馨提示
老祖宗的经验结合今年的特殊历法(晚入伏+闰六月),提示我们:2025年的三伏天,高温可能异常猛烈,且热浪影响的时间也可能相对延长。大家务必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准备:
多喝温水,补充水分和电解质。
尽量避免正午高温时段外出。
做好防晒措施(遮阳帽、防晒霜等)。
注意室内通风降温,警惕热射病。
关注天气预报,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。
多喝温水,补充水分和电解质。
尽量避免正午高温时段外出。
做好防晒措施(遮阳帽、防晒霜等)。
注意室内通风降温,警惕热射病。
关注天气预报,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。
让我们一起科学应对,平安度夏!
文章来源:农业技术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